快捷搜索:

一位埃及导游,何以两次登上《人民日报》?

  2023年12月25日的《人民日报》第18版,在版面头条位置刊发消息并配发两张照片:一张是一位身穿灰色运动服的埃及导游手举纸板,热情洋溢地向中国游客进行讲解,每位中国游客都听得仔细认真;另一张是他在家中辅导就读于开罗大学中文系的侄女学习中文,两人沉浸其中,专心致志。

一位埃及导游,何以两次登上《人民日报》?

  这位埃及导游名叫阿巴斯·赛义德,这已是他第二次登上《人民日报》。他与《人民日报》之间的缘分开始于11年前的夏天。当时,人民日报社记者采访了设在法国、马耳他、贝宁、德国、毛里求斯、埃及的中国文化中心。2012年6月8日的《人民日报》第19版左上角的一张照片,由时任人民日报社政文部副主任温红彦拍摄,生动呈现了发生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中国小屋”的一幕:

一位埃及导游,何以两次登上《人民日报》?

  一位埃及青年正认真向围在身边的学生们讲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他身穿白色衬衫,系着条纹领带,学生们仰起头,专心致志地聆听讲解。这位埃及青年便是时年28岁的阿巴斯。作为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助理,他经常在这里向埃及学生和民众介绍中国的文房四宝和京剧脸谱,讲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风景名胜,并带领孩子们做手工,灯笼、风筝和写对联往往是他们最喜爱的内容。在当年埃及的动荡时局下,中国文化中心照常对外开放,各种活动有序开展。首届大使杯“魅力埃及,多彩中国”摄影大赛作品展就吸引了上百名开罗市民前往参观。

一位埃及导游,何以两次登上《人民日报》?

  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的“中国小屋”,时任主任助理阿巴斯正在为学生们讲解十二生肖。温红彦摄

  11年后,谈及当年的故事,阿巴斯依然心潮澎湃,他拿出手机对记者说:“我一直在手机里珍藏着这张珍贵的报纸版面,会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还会向我的朋友、同事、家人以及中国游客展示展示——我的照片登上了《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大报,这是我莫大的荣幸和骄傲!”

  令阿巴斯更加惊喜的是,11年后他第二次上了《人民日报》。这一次,是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因为他通过导游这一工作“链接”埃中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文化。提起这些年的经历,阿巴斯动情地说:“我的人生因共建‘一带一路’而精彩。”

一位埃及导游,何以两次登上《人民日报》?

  阿巴斯向中国游客介绍当地景点。黄培昭摄

  求学:“我想好了,就学中文!”

  这是从埃及南部城市卢克索返回首都开罗的飞机。作为导游,39岁的阿巴斯经常穿梭于埃及的不同城市和地区。最近这段时间,阿巴斯格外忙碌:擅长中文又热情真诚的他接待了一个又一个来自中国的团组,虽然累但心里充盈着稳稳的安定感和满满的自豪感。

  在穿梭往来的诸多城市中,卢克索,对阿巴斯有着别样意义。那里镌刻着他人生的华彩乐章,见证着他梦想之花的绚烂绽放。

  2002年的一天,在哥哥的陪伴下,刚刚参加完高中毕业考试的阿巴斯去学校查看成绩。路上,哥哥接到一个电话,得知埃及博物馆来了两位中国游客。哥哥刚挂电话,阿巴斯就迫不及待地问:“是有人从中国来埃及旅游吗?我想学中文,给中国人当导游。”

  哥哥是一名外语导游,少年时代的阿巴斯经常听哥哥和家里人说起工作上的趣事见闻,每到这时,小阿巴斯的心就好像插上一对翅膀——面对这个广大的世界,阿巴斯尤其对中国充满向往。要知道,那个时候埃及的中国游客还很少。父母和哥哥都认为他如果选择中文专业做导游,“毕业即失业”。于是,哥哥瞥了他一眼说:“中文太难学了,你还是学别的语言吧!我会辅导你功课,还会帮你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其实不用哥哥提醒,阿巴斯早就“领教”过中文的深奥。“一开始,我看中文的‘一’就是一横,‘二’是两横,‘三’是三横,我就想这门语言太有趣了,完全不像大家说的那么难嘛!然而,到了‘四’‘五’的时候,就傻眼了……”为此,还是高中生的阿巴斯特意跑到埃及著名的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一探汉字究竟,“我走进大学图书馆,随便拿起一本中文书。我忘不了第一次翻看中文书的感受:神秘莫测的汉字密密麻麻,我完全不知道这本书在讲什么,但就是感到十分亲切。同时,我也有点犹豫,要不要以后学中文,还是换一门相对容易的语言?当我把这本书放回原位时,我默默对自己说:我太喜欢这个神秘古老的语言了,不要放弃。”

一位埃及导游,何以两次登上《人民日报》?

  阿巴斯向记者展示中国友人赠送的书法作品。黄培昭摄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