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太和文明论坛经济科技分论坛:能源领域需要多边主义合作
人民网讯 以“能源多边主义合作”为主题的第七届太和文明论坛经济科技分论坛9月7日在山西太原举行。与会嘉宾基于对“多边合作,ESG引导,绿色共赢,智慧低碳”理念的共识,围绕国际能源安全新态势与多边主义合作、碳交易市场发展与ESG“第四张表”评价体系构建两大议题进行交流探讨。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联合主席、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2016-2018)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当前,由政府、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的能源绿色安全转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趋势,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和相关技术研发与推广也为这种趋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关于能源和环保方面的全球发展趋势,索尔海姆有四个判断:首先,二十一世纪是绿色转型的亚洲世纪;其次,绿色转型以商界的力量为主导;第三,技术正变得愈发重要;第四,解决未来环境问题的很多答案就在自然界当中。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从全球环保事业的参与者、贡献者转变为主要领导者的关键节点。
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涂建军分析指出,中国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开展务实的国际合作,与发展中国家间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环境保护、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南南合作,在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方面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合作需站在道义制高点,以人为本,并通过国际社会可接受与理解的方式推进。
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基金主任王晓军指出,发展中国家正在通过南南和三方合作有效促进能源领域的变革和进步。在能源领域,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推动全球治理改革和优化政策议程,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同时,发展中国家间的多边合作框架,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以及邻国间的协同发展,正在为南南合作注入新的能量和资源。全世界,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必须发展合作伙伴关系,利用多边主义的力量来创造公共产品,克服共同面临的能源挑战,向着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共同迈进。
太和智库高级学者、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2019-2021)、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部长(2006-2010, 2022)弗拉基米尔·诺罗夫强调“能源合作是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油气+新能源的合作模式已成为中国-中亚能源合作的新趋势。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有着强大的全产业链装备制造能力和持续的技术更新迭代能力,通过与中亚的清洁能源项目合作,中国向中亚提供清洁能源装备,输出先进技术和项目管理经验,帮助中亚地区突破技术鸿沟,有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中国-中亚扩大能源合作,推进绿色创新,共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共筑绿色丝绸之路,共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必将为中亚的稳定、和谐、繁荣注入强劲动能。
美国国家行政科学院院士、国际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席丹尼尔·古德曼强调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气候适应性治理。他指出,立法和政策是制定和完善气候适应性治理措施的主要动力,可以通过在大数据、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方面推动能力共享,促进传统灾害治理能力向气候变化灾害治理能力的转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山东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凌文首先介绍了中国能源产业现状和在ESG背景下行业与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规模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能源系统智能化的能源转型路径。为实现“三化”,大力推动绿色能源、绿色算力、绿色数字、绿色网络建设,将绿色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加速融合发展,使其成为落实“双碳”目标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将是我们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相关工作的重点。
太和智库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研究员、瑞格智研创始人陆培丽从实用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企业如何有效传播ESG(公司治理)故事,提升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价权和影响力,指出了ESG基金的市场前景和投资方向,并分析了如何利用碳资产、碳交易、碳金融等机制,实现社会价值和市值的双重提升。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发布题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高质量能源合作》研究成果报告提出,在国家层面,中国通过能源国际合作已成为全球能源治理的引领者、能源安全的守护者、能源转型的践行者、高质量能源合作的先行者。在企业层面,能源企业在多边协同的总体战略下,建立多元伙伴关系,推动实现互利共赢和风险共担,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指出,当前全球正面临能源领域的大变革,其背后有两大原因,其一,能源安全问题;其二,气候变化问题。能源领域变革离不开国际合作。各国应当建立全球性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与预警体系,推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各司其职,各尽其力,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构建人类生态文明共同体,迈上绿色发展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