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普洱景迈山“一片好叶”历经千年走向“一
中新网普洱9月18日电 题:云南普洱景迈山“一片好叶”历经千年走向“一片繁业”
记者 缪超
茶,是世界上人类利用历史最为悠久的品饮植物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近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一例茶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18日,记者走进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景迈山,走进面积1180公顷的古茶林,在此窥见“一片好叶”历经千年走向“一片繁业”的历程。
图为景迈山翁基古寨(无人机照片)。中新网记者刘冉阳 摄
一片好叶
大约三百万年前,第四冰川纪的到来,曾让全球气温下降,众多生物遭遇大规模灭绝。生在今天中国西南地区的茶树是幸运的,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阻挡了北边的寒流,南边的海洋提供了充足的水气,让茶树的祖先得以幸存。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药用,是茶走进人类生活的最初原因。
景迈山就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这里流传着相似的故事。
“大约公元10世纪,布朗族从云南西南部辗转缅甸迁入景迈山,以狩猎为生,是这里的野生茶树拯救了疫病中的布朗族,从此认识并铭记了这一神奇的植物,并称之为‘腊’。”景迈山茶文化发掘者、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普洱祭茶祖习俗”传承人苏国文告诉记者,疫病之后,布朗族首领帕哎冷率领族人到大森林中找回野生茶苗、茶籽,种植在寨子内外、房前屋后,开始对野生茶树进行驯化,开创了延续至今的林下茶种植传统。
图为两名景迈山傣族姑娘走出茶园。中新网记者刘冉阳 摄
这一种植方式利用森林系统创造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通过生物多样性预防病虫害、促进授粉、提供天然养分,持续产出高品质有机茶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和智慧。
“后来,茶叶的功能由药用发展为食用,形成了以茶当菜吃的茶饮食文化。”苏国文介绍,布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上山不带饭可以,不带“腊”(茶)不行。布朗族上山采茶,一般只带冷饭和一点盐巴、辣椒,不带菜,中午吃饭时采一把茶的鲜叶,蘸盐巴、辣椒吃便可,如今这里盛行的凉拌茶、鸡蛋茶等就是这种传统食物的延续。
这个阶段的景迈山茶叶还主要是作为食物和药物使用,大规模的作为商品进行贸易尚未开始,各村寨茶林规模并不大。
一片繁业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中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
继布朗族之后,景迈山渐渐聚居了傣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等居民,成为和谐共处的民族大观园。其中,傣族的到来,极大丰富了景迈山茶叶种植加工技术。
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告诉记者,14世纪傣族来到景迈山,随之带来了传统制茶技艺,饼茶开始出现,这极大方便了茶叶的存储和长距离运输。
图为景迈山糯岗古寨的一名村民在自家茶室中直播卖茶。中新网记者刘冉阳 摄
自此,茶叶在景迈山不仅是药材和餐桌佳肴,也成为独特饮料,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礼尚往来的奢侈品,并逐渐在当地发展成为一种商品。茶马古道的开辟,为景迈山茶叶连接起更为广阔的外部市场。
至明清时期,景迈山古茶被指定为贡茶后,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因知名度和效益的提升而有所增加,茶叶成为景迈山人重要的经济来源。
熊登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景迈山古茶林得到政府有效保护,周边的森林也逐渐恢复。近些年,在当地政府引导下,景迈山各民族共同制定相关村庄规划以及环境保持等村规民约,古茶林的规模、景观保持较好,整体进入稳步延续期。
如今,景迈山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面积达1180公顷,古茶树数量超过120万株,大多茶树树高2米至5米,较大的古茶树接近1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