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推进水文遗产保护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黄汉鑫
10月12日,2024白鹤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涪陵举行。来自中外的专家,聚焦以中国白鹤梁和埃及尼罗尺为代表的世界水文遗产,对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保护传承策略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面向未来全局思考水文遗产的历史意义
“水文遗产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同时,这些传统实践也帮助我们预测、思考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水与遗产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塞尔吉奥·里贝罗在剖析了多个拉美地区的世界水文遗产案例后表示,在研究水文遗产时,要考虑到具体的物质,也要考虑到非物质的认识与实践等方面,根据不同水资源管理方式,为当下水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水与遗产科学委员会主席梅莎·亨特认为,水文遗产能帮助人们了解临水社区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吸引公众持续加深对洪水泛滥、气候变化及其对临水聚落居住模式影响的认识。她表示,不应孤立地去理解水文遗产,而要从农业到其他工业用途,甚至到娱乐、精神等更广泛、全局的角度看待与水相关的物质、非物质遗产,进而通过水文遗产蕴含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当下和未来所面临的气候变化、水管理和规划等问题。
水文遗产保护亟须理念与技术更新
“涪陵白鹤梁题刻无压容器的保护展示方案解决了水压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损伤破裂、灌浆等难题,但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白九江表示,水文博物馆要应对文物保护、水体管理、展示参观、环境监测等多方面挑战,白鹤梁的已有实践为未来的中国水文博物馆设计建造提供了开创性经验。下一步,相关的水文遗产保护还需树立“研究性保护理念”,完善文物本体和环境等多方面的科学监测体系,并推动现代科学技术在保护展示中的应用。
“在荷兰,我们已经开始了有关机构和水专业人员、饮用水供应部门、水管理部门以及农业部门的对话,进而形成了国家层面的纲要。”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水与遗产科学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亨利克斯·范·斯凯克说,从国家到公民层面,都需要意识到保护水的相关政策重要性,而这与水文遗产的保护紧密相关。重视水和文化遗产之间的勾连,将帮助人们理解并推进一系列政策和规划的制定。
持续推进中外水文遗产保护合作
“尼罗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发展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在人们应对变化所进行的技术革新中,埃及罗达岛尼罗尺和中国涪陵白鹤梁都体现了水文方面的长足进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赵云认为,白鹤梁和尼罗尺共同见证了长久的水文观测记录,长期对农业社会生产生活发挥着指导作用,是历史气候变化时期人类在江河畔设置水文观测装置构成的独特文化景观,具有显而易见的联合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优势,但双方还需联合攻克跨国遗产保护、管理、研究协调等诸多挑战。
在介绍了中埃孟图神庙联合考古工作经验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高伟补充道:“在高度国际化的考古合作中,不少国外专家和科研机构在埃及当地已经扎根多年甚至上百年历史,要跟他们多请教学习,这就产生了语言沟通的挑战。与此同时,在国外考古也涉及不同的文化传统,例如埃及的工头、工长、督察员的制度,要注意本土化。”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4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