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城市更新 催生文化新空间

  合肥第四中学学宫、叉车厂厂房、科学岛1号别墅……前不久,合肥市区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公布,多座老建筑有了“量身定制”的保护方案。

  与此同时,记者发现,近年来,诸如合柴1972文创园、长江180艺术街区、庐州意库、龙湖·车桥新界等多个在老街区、老厂房基础上改造而来的文旅街区、文创园区,将城市记忆与都市文化生活创新结合,正成为本地人愿意游玩、外地人慕名“打卡”的“城市名片”。

  与城共生

  “老建筑”披上“潮流装”

  这个夏天,合肥瑶海区83岁的市民韩福根既期待又兴奋,自己工作了四十多年的老厂又打开了大门。昔日的斑驳旧址,被妥善修复提升,在璀璨灯光的映衬下,成为瑶海区集文化、潮流、时尚、艺术于一体的“新地标”—— 龙湖·车桥新界。

  龙湖·车桥新界的前身是合肥车桥厂旧址。1951年,我省第一辆客车——“爱国号”从这里驶出。车桥厂的老厂房是五六十年代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红砖建筑。“2020年8月,龙湖集团取得这片地块时,这里仅剩下4栋破旧的红砖厂房。为留住城市记忆,我们邀请了中国十大室内设计师之一的谢柯亲自操刀,耗时2个多月,采用全新设计的红砖幕墙干挂体系进行二次设计,增加现代化的立面元素,使得建筑重获新生。” 龙湖·车桥新界项目负责人汤镇宁告诉记者。

  在改造后的老厂房前,记者看到一座9个拱顶的连体建筑,其中最北边保存比较完整的是一个外表看上去跨度约十米的大拱顶。厂房的屋梁采用中国古代桥梁建设中惯用的双曲拱桥结构,并结合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两头凹凸槽的空心砖)构成穹顶屋面,没使用一根钢筋。

  斑驳的红砖瓦墙与弧形穹顶相得益彰,工业风与历史感高度融合,震撼人心。而面对其他破损严重的厂房,项目方综合采用了金属线脚、幕墙、装饰构架等手法进行修复,修旧如旧,从而延续厂区历史记忆。

  与车桥厂的更新升级相似,位于稻香村街道的南七文创中心,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全面投入使用。原合肥叉车厂机电修理车间、热处理车间、电镀车间等3座老厂房作为合肥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在这里得到保留。

  “如果不改造,这些破损建筑就是城市的疤痕,改造好了,就是城市的吸引力。”家住南七附近的李女士感叹道。

  历史建筑、工业遗存展现了合肥近现代化进程,彰显了合肥地域特色。记者从合肥市经信局获悉,2018年,合肥市开展了市区历史建筑、工业建筑及工业遗存全面普查工作,对市区30年及以上的1688处建筑物与构筑物进行全面普查,形成545处历史建筑与工业遗存线索。合肥钢铁厂、庐江矾矿相继入选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保护意识的提高、保护力度的加大,诸如原合肥车桥厂、叉车厂、柴油机厂、原省外贸仓库等历史建筑、工业遗存得以保留,在城市建设中,起到了凝固城市记忆,避免“千城一面”的重要作用。

  业态置换 “旧记忆”滋长“新天地”

  老建筑重获新生,再次成为城市“新地标”。但如何充分发掘利用?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同的项目“各显其能”。

  作为合肥工业遗存改造最为成功的项目之一,合柴1972文创园在“文化+”的思路下,如今已成为“园区、景区、街区、社区”四位一体的文创空间,是合肥很多青年人必到的“打卡地”。

  园区运营负责人乔治告诉记者,在园区内108家商户中,文化创意类企业就有78家。开园以来,合柴1972文创园先后举办展览、艺术活动800余场次,其中,在安徽首次展出或举办的数量占比达1/3,园区日均接待游客达1万人次。

  “接触车桥厂项目之初,我们就发现项目周边两公里范围内没有大的商业街区。”项目推广负责人朱文清告诉记者,目前,该项目60%至70%的商家为餐饮企业,其余包括了零售、休闲娱乐、教育等行业,这样的业态首先满足了周边居民生活需求。

  基于老厂房独特的复古怀旧风格,项目特意引入了定位为主打年轻人潮流生活的文化IP。老厂房有的成为沉浸式城市剧场,有的变身德式风情酒吧,有的是太空主题健身场馆……开业3天,该项目人流量即超过了21万人次。

  同样在瑶海区,作为合肥市东部新中心十里工业文明长廊起点端,互联宝地徽园项目目前也进入招商阶段。这里将原合钢五厂6幢老厂房进行改造,意在为合肥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提供空间载体和配套服务,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硬件、数字创意”等产业聚集型园区。

  记者了解到,还有一些历史建筑、工业遗存改造后被用作博物馆、城市历史展馆等用途。“历史建筑改造后的经营业态,取决于多种因素。”瑶海区发改委副主任徐培认为,既要考虑大的城市规划,也要结合居民需求、周边环境要素等,只有对这些因素做出综合判断后,才能对项目运营业态有所取舍。

  创意加持 “硬骨头”变身“香饽饽”

  “相比于新建项目,工业遗存的改造要难多了。” 项目投资方——包河区合肥滨湖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李锐锋告诉记者,滨湖集团接手合柴1972文创园项目时,没有拿到一张建筑图纸,老建筑的内部结构全部依靠后期勘测。

  “市委市政府对合柴项目进行了‘一事一议’,多部门会商协作,有力保障项目的进行。”李锐锋说。

  前期改造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不易引入社会资本,也是诸多工业遗存保护面临的现实难题。合柴1972文创园由包河区国有企业按市场化“招拍挂”拿地,然后专门组建运营团队边改造边运营。“像长江180艺术街区,就是由国资平台提前介入将园区基础管网、厂房修缮完成后,再引入社会资本进行运营的。”瑶海区发改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老合钢工业遗存建构筑物高炉区防腐除锈项目,正是由政府投入4000万元进行修复。

  对于一些适合商业开发的项目,合肥市将历史建筑同步纳入上市地块,在城市规划中进行“肥瘦搭配”,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将历史建筑作为商业项目的一部分进行改造利用。

  由于目前合肥市尚未出台历史建筑、工业遗存等方面的具体管理制度,同时,纳入市级历史建筑范畴进行保护的项目数量有限,对于每个项目中的老厂房是否保留、怎么改、改多少、留多少,大多由项目单位自行决定。记者发现,部分项目存在着保护与开发失衡以及项目同质化等问题。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历史建筑的更新改造有时会被认为是“难啃的硬骨头”,这既与老建筑是否连片成规模有一定关系,也与项目运营团队对合肥历史文化的理解程度密不可分,需要运营团队用创意加持,在传承中创新。

  “克服短期利益诱惑,努力挖掘每栋建筑中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合柴1972文创园运营成功的秘诀之一。”李锐锋表示,2019年,拿到土地之初,项目团队仅用45天就打造出一个合肥文艺先锋街区。

  项目没有大拆大改,基本还原当年合肥监狱的原貌,大大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同时,园区内的合肥家电故事馆,用迷你蒸汽小火车、复古情景街、城市产业故事激起了人们的怀旧情绪,激起游玩的兴致。而合肥当代美术馆、时光展厅、圆堡等开展吸引“Z世代”的文创活动,使得这里既有“老合肥”,也有“新故事”。

  “我们原本计划五年内不盈利,如今不到4年时间,项目已经做到收支平衡,比预想的要好很多。”李锐锋告诉记者。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