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如何更有“含金量”
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累计22.04亿人次,36个大中城市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164%,国内出游人次已相当于今年暑期旺季3个月的45%……今年中秋国庆8天长假形成的“超级黄金周”数据折射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动能。日均出游人次过亿的局面,再次展示了“黄金周”对于我国旅游经济仍具强大带动作用。
“黄金周”已有24年历史,其间一直是中国旅游消费市场上的亮点、重点,也是话题和热搜的“制造器”——假日怎么放、去哪里玩?如何缓解堵车、排队?取消或增加“黄金周”?交通更发达,但主要高速堵车依然严重;好去处更多,但重点景区依然人山人海。大众对于“黄金周”的体验和吐槽,也再一次使如何进一步优化假日制度话题成为热点话题。
实际上,作为一项制度性安排,“黄金周”热闹背后一直也有吐槽声,国家有关部委对假日的设置、调整也一直优化,大众的呼声、社会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在影响着假日制度的调整。
10月8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联合发表署名文章,建议借鉴其他国家的“春假”制度,为学校统一增加“春假”,并适时考虑增加“秋假”。这与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全国人大代表黄细花曾经提出的建议类似。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迈向第25年的节点上,“黄金周”如何优化调整,才能更精准地满足大众需求?
南方日报记者 蔡华锋
当前
“超级黄金周”蕴含新变化
出游人数8.26亿人次——今年中秋和国庆的8天长假形成了有统计记录以来热度最高的假日旅游市场,“超级黄金周”也是“最火黄金周”。
今年“超级黄金周”背后,社会经济环境、文旅产品供给、出游习惯和出游心态,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产品碎片化,度假多样化。随着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观光型产品依然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但是更多碎片化的产品也随之出现。中国旅游研究院指出,假日期间,游客出游需求更显碎片化,住宿、交通、景区、体验型项目等旅游活动对于综合性OTA平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假日期间,国内游客出游半径189.5公里,按可比口径较去年假日同日增长59.6%;游客在目的地的平均游憩半径17.9公里,按可比口径较去年假日同期增长86.0%。距离城市十几公里、几十公里,越来越多好去处。随着人居环境日益优化,推窗见绿、抬头看景,已成日常。以广东为例,公开数据显示,广东公园数量达4330个。多省市在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的信息报送中,周边游、微度假频频出现,这意味着在长假里短途旅游依然大受欢迎。
玩法更丰富,心态大不同。以前旅游看风景,现在旅游体验风情。以四川三星堆为代表的网红博物馆、以“无语菩萨”为代表的网红打卡点、以淄博烧烤为代表的网红城市,在中秋国庆假期迎来了庞大的客流。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监测,游客在节假日选择商业综合体、文博场馆和历史文化街区者占比高达20%以上。
以前更注重旅游,现在更注重休憩,人们对待“黄金周”的心态也发生新的变化。日趋完善的城市绿道、风景道、社区公园、郊野公园、主题乐园、文博场馆,为城市假日旅游消费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提供了更多近悦远来、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从社区、乡村,到街道、乡镇,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为想要在家门口获得休息、休闲体验的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以前觉得旅游是可有可无的”的某企业中层刘先生表示,越来越发现旅游的意义不简单,“以前觉得休息就应该待在家里,但是换一个地方休息,效果会更好,跟朋友在新的环境里聊聊天,跟家人在新的环境里吃吃饭,这种感觉特别棒”。而旅游对于已有小孩的家庭来说,无形中已是一种“刚需”。在成都生活的刘女士直言,现在的小孩跟几十年前不一样,“以前的小孩关心吃什么,现在的小孩关心去哪里玩,不去还不行,总得去认识大自然,就算是不花钱的郊游也得去。”
“黄金周”是观察旅游市场的“晴雨表”。今年中秋国庆“黄金周”一如既往地拥挤,折射出以下问题:一是黄金周依然是大部分人外出旅游的重要时期,集中式休假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往年的黄金周仍然类似;二是旅游产品特别是优质旅游产品的供给越来越丰富,但是对于庞大的出游群体而言,在集中休假时段依然显得不足,花费的时间过长但花的钱也更多;三是人们的需求更加多元、多变,高度集中出游导致选择少、体验差。假日改革如何兼顾集中与分散,平衡供给与需求,是新变化下的新命题。这些新变化的出现,与假日调整看起来毫无关联,但是假日调整和优化,必须兼顾老百姓的心声。
回顾
节假日已经历两次重要调整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重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新修订后规定,新年、春节、劳动节、国庆节为“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其中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放假三天,元旦放假一天。该办法第六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第六条规定,直接催生了1999年第一个“十一黄金周”。
资料数据显示,1999年国庆是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到了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而另一项资料数据显示,当时国内旅游全年收入仅为2831.92亿元,一个“黄金周”仅7天,就占到了二十分之一。到了2000年的“五一黄金周”,国内旅游已经高达4600万人次,旅游收入181亿元。
假日的强力效应,让航空、零售、餐饮、交通等多个行业都为之振奋。2000年6月,国家旅游局等多部门共同推出的《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经国务院批准,正式下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通知中提到:“党中央、国务院把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国务院决定增加法定假日后,假日旅游迅速兴起。”
这份《意见》直接提到了“黄金周”。原文“国务院决定增加法定休假日,加上调整的两个双休日,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日旅游‘黄金周’”。这三个放假时间长达7天的假期,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旅游热情。
三大“黄金周”在接下来几年中,“黄金”效应明显。2000年“十一黄金周”,国内旅游人数高达59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0亿元。而到了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国出游达1.79亿人次,旅游收入736亿元,同比均增长20%以上。2007年5月8日,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20个“黄金周”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8.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40亿元。
“黄金周”,催生了我国独特的假日经济。火爆的“黄金周”,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一年一台阶,但随之而来的堵人、堵车,旅途纠纷、调休导致假期前后长时间上班,让人们对集中休假的“黄金周”有了更多思考。
2006年,以蔡继明教授为负责人的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提出,建议变“黄金周”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增加部分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全面推行带薪休假。2007年,蔡继明在两会期间提案取消“黄金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不过,反对取消“黄金周”甚至建议增设“黄金周”的专家学者也不少。刘思敏在2007年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认为,“黄金周”不仅是“旅游周”,更是普通人的“休息周”,虽然这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休假制度,但它能够有效地保证普通的工人、办事人员及至农民工能够完享难得的7天长假。
“黄金周”调整争论的中心是福利与权利,无论支持还是反对,关心的始终是群众的福利与权利,但看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得出结论也截然不同。2007年12月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实行,再次将劳动节放假调整为1天。2008年起,“五一黄金周”被取消,形成了清明、端午、五一、中秋四个三天“小长假”。作为“五一”长假取消后的第一个“黄金周”,2008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78亿人次,比2007年“十一黄金周”增长22.1%,增幅明显扩大。
没有长假盼长假。没有了“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形成了出游需求“堰塞湖”,成了旅游特别是长线游的集中窗口。此后,不少地方欲让“五一黄金周”变相恢复,但被叫停。直到2020年,“五一”再次通过灵活调休,变成了5天假期,当年“五一”5天假期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
展望
假期还能进一步优化吗
2000年出台的《意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黄金周”面临的四类主要问题:一是民航、铁路、公路运力相对不足,旅游出行受到制约;二是重点景区旅游者爆满,景区、景点容量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三是许多地方中低档旅游住宿设施短缺,致使一些旅游者露宿街头;四是一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服务质量不高、哄抬价格、欺客宰客等问题。观察这些年来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大众旅游蓬勃发展,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的“黄金周”难免存在类似问题,但是已然今非昔比。
运力不足问题依然存在。截至2022年末,全国高速铁路营运里程4.2万公里。高铁虽多,但“黄金周”出行,想抢到一张票并不容易。同样突出的与交通有关的问题是高速堵车。林先生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第一天早上5时就从广州出发,开车回到湛江家里已经是下午5时,全程400公里左右,耗时12个小时。
景区爆满问题依然存在。每到“黄金周”,景区爆满的问题频频见诸报端。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期间,河南少林寺、江西武功山、山东泰山、湖南高椅岭、甘肃鸣沙山等人山人海的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是景区少吗?并不是。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A级景区14917个,较上年增加721个,同比增长5.08%。景区多,但出游的人更多。
在问题之外,人们对“黄金周”的重视程度,也发生着变化。以与“黄金周”关联度最高的旅游从业者为例,他们普遍认为,“黄金周”对营收的重要性正在下降。“三大‘黄金周’的营收相当于全年营收的五分之一,但是我个人并不期待‘黄金周’。”广东惠州地派温泉总经理李星凯表示,虽然“黄金周”营收相对高,但是“黄金周”过后,往往会出现一段“拉胯”时期。
“我对‘黄金周’没有‘寄予厚望’,只是说比较看好,包括带薪休假、企事业单位的会议旅游奖励旅游、单位团建、全年龄人群的大众旅游等,实质上才能支撑旅游行业一整年的健康发展。”旅游从业者李小姐表示。
“黄金周”的最初提法,重点落在经济效应上,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升,“黄金周”正在回归“休息周”的本心。2000年6月出台的《意见》中,多次提到“黄金周”,但是查找近年来旅游主管部门的正式表述可以发现,已经极少出现“黄金周”的提法。以今年为例,文化和旅游部官方表述为“‘五一’假期”“中秋节、国庆节假期”。“黄金周”的提法多是媒体、群众的习惯性表述。
假期还能进一步优化吗?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教授李军指出,“黄金周”可以优化,但是必须要明确未来进行优化的目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一是缓解旅游高峰压力,“黄金周”旅游高峰期人流巨大,优化假期安排可以更好地分散人流,减轻旅游目的地和交通工具的压力;二是满足多样化休假需求,不同人群有不同的休假需求,优化假期安排可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三是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采用合理的假期安排可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李军同时指出,“黄金周”优化必须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合理分配,在工作日和休假日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防止工作强度过大或休假时间过长;二是灵活性,考虑到不同行业和地区的特点,提供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和休假需求;三是公平性,假期安排应公平,避免某些群体因假期安排受到不公平待遇。
假日还有可能增加吗?在“黄金周”之外,暑期旅游市场的拥挤也备受关注。中国旅游研究院此前的预测,今年暑期是过去5年来旅游市场最热的暑期,预计6—8月三个月国内旅游人数达18.54亿人次,占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的28.11%。也正是因为如此,戴斌、梁建章联合提出了关于优化学校假期统一推出“春假”的建议。
上述建议与黄细花曾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方向一致。黄细花在关于落实大中小学春假、秋假的建议中提出,将春假设立在“五一”前后、秋假设立在“十一”前后,假期可以设计为10至15天,配合推动职工带薪休假,以便父母带着孩子旅游度假。教育部曾在回应中表示,在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由各地安排。杭州市从2014年开始在中小学阶段进行放春秋假试点,如2023年杭州中小学春假时间为4月27日至28日,即在“五一”假期前增加了2天学生假期。
刘思敏认为长假供应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分散型长假,即带薪休假;二是集中型长假,也即“黄金周”。“黄金周”拥堵暴露的是大众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形成了出游需求的“堰塞湖”,而不是简单表象的所谓“秩序混乱”。如果能在每年5月和8月上旬,分别增设“春季黄金周”“避暑黄金周”,这样春夏秋冬四季就各有一个兑现率极高的长假,就能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
李军表示,从数字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全年的公共假期天数与欧美一些国家相差无几,呈现出基本合理的放假天数。当前的放假模式主要采用“前挪后凑”方式,通过调整工作日来集中公休节日的假期。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交通的便利化、人们休闲需求逐渐刚性化以及对旅游体验要求的提升,“分散式放假”模式的优势变得越来越明显。未来可以更多地考虑“分散式放假”,即总放假天数基本不变,但短假期的数量可以适当增加。
人是假日的尺度。无论假日如何调整、优化,最终目的和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3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要加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旅游消费需求,提升行业综合能力。广东省提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近年来不断加快优质产品供给,今年9月位于珠海的世界最大室内乐园已开业迎客。本着共同的目标,结合新形势、新特点、新需求,假日调整才能更精准地满足大众的需求。